猫血巴尔通氏体病
猫血巴尔通体病是一类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又称猫的传染性贫血。其致病微生物一般与支原体形态相似,而与血巴尔通体不同。脾切除或脾脏功能不好的动物,其贫血的临床症状表现明显。
一般包括大型猫血巴尔通体和小型猫血巴尔通体。大型猫血巴尔通体致病性强,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而小型猫血巴尔通体的致病性弱,感染猫会出现亚临床症状,只有在同时感染猫免疫缺陷病毒(FIV)和猫白血病(详情介绍)病毒(FeLV)时,会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
一、发病特点
各年龄段的家养猫和野生猫均可发病,但可到户外活动的家养猫和野生猫的感染风险更高,未去势的公猫(易打斗)感染风险也相对较高。本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跳蚤和蜱叮咬,被患猫咬伤,输血均会传播该病,且该病也可由母猫传染给幼猫,但具体传播途径不明。目前为止,没有关于该病有人畜共患病的报道。在本病例中,患猫可到户外自由活动,且曾被野猫咬伤,可能是引发本病的原因。
二、对红细胞的破坏作用
该病原关键内寄生在红细胞上,对红细胞具备极强的毁坏功效,关键作用机制为:
(1)提升红细胞延性,减少其使用寿命。
(2)暴露红细胞抗原或引起红细胞表面抗原改变,导致机体不能识别自身,产生抗红细胞抗体。最终引起溶血性贫血,主要表现为血管外溶血,患猫一般表现出明显的黄疸。本病例虽未做生化检查,但患猫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黄疸。
三、症状
1、亚急性型。体温升高到40~41℃,精神实质沉寂,胃口废绝,削瘦,心率,吸气加速。发生巨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的病症:新生儿黄疸及血红蛋白尿、可视性粘膜惨白、黄染。
2、漫性型 ?体温正常或略低,没精打采,削瘦,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四、检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为显微镜镜检,也可通过血清学方法和PCR方法鉴定病原。镜检,瑞氏染色的血涂片中可见红细胞上出现球形、杆状或环形的嗜碱性物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使用EDTA抗凝后,病原常会从红细胞上脱落,因此用于制片的血液最好不要使用抗凝剂。由于该病原周期性出现于血液中,因此,一般镜检仅对于急性发病期有效。血清学方法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不适合用于疾病的确诊。目前,最为有效地确诊本病的方法为PCR法。
五、治疗
针对发生重度贫血的猫,应开展支持疗法(静脉注射或制氧)。现阶段已确认合理医治该病的药品包含强力霉素(5-10mg/kg休重,内服,每日2次,并用14-21d)、四环素(50mg/kg休重,内服,每日1-2次,并用14-21d)、恩诺沙星(5mg/kg休重,内服,每日1次,并用14-21d)。青霉素钠、阿莫西林胶囊失效。能够适度地应用激素类药物,抵抗人体本身的损害。必须需注意的是,医治并不可以彻底杀掉病原,患猫会变成该病原的终身病毒携带者,在应激反应或别的病症的危害下能发作。
六、防治
1.键入健康猫的血夜是最有效的方法,每一次可静脉注射30~80mL,每2~三天一次。
2.抗菌药如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等,均可选用。
3.填补硫酸铝、右旋糖酐铁、维生素b212,也可以用医疗界应用的补气血露内服。
4.防止应避免 猫的搏斗、抓咬及解决吸血昆虫,做好清洁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