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荒漠猫的基本常识
沙漠猫
沙漠猫耳朵基部为淡红褐色,尖有约20毫米长的短群毛。全身无明显条纹,背部和四肢外侧呈沙黄色,背部中部略有暗红棕色,长峰毛非常显着,成为最显着的特征之一。颚白,前胸淡黄褐色,腹暗黄。前臂内侧有暗纹,臀部外侧有3~4条细而不明显的暗横纹。尾背面和背面的颜色一样,末端有3~4条暗棕色纹,前端为黑色。
沙漠猫在我国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在国外在蒙古等地。海拔2800-4000米的黄土丘陵干草原、沙漠、半沙漠、草原草原、山地针叶林缘、高山灌丛和高山草原地区,也在雪地上活动。
生活有规律,早上、黄昏、晚上活动,白天休息。性格孤僻,除繁殖期外,还有独居的生活。主要是以鼠类、鼠兔、奥克斯、鸟类等为食物,因此活动区域与这些动物的分布密切相关,在高山裸岩地带和阴坡云杉林中,由于植物贫乏,啮齿数量稀少,没有其痕迹。
在柏木疏林和高山灌丛一带,由于食物和隐蔽条件良好,啮齿动物数量多,足迹、脱落的毛团、食物残骸和粪便等活动痕迹也很常见。春天的地表还没有完全解冻的时候,依靠敏感的视觉、嗅觉和听觉,用前爪在高原鼠的洞上挖出表土,高原鼠出来堵住洞时被捕获。
对于在地上活动的老鼠,一般可以当场捕获。夏天是沙漠猫的繁殖、哺乳季节,这时很多鼠类幼儿也开始独立生活,在地上活动频繁,正好为沙漠猫提供了丰富的食源,有利于育儿,因此这个时期沙漠猫的活动范围也很小,而且很固定。
秋天,各种鼠类相继侵入农村田野自然干燥的麦堆附近,从地下挖洞扩展到麦捆下,麦穗和麦茎拉洞,沙漠猫也跟着鼠类来,夜间在麦捆周围活动频繁。冬天气温低,寒冷冻结,沙漠猫夜间在悬崖边捕食雀类、鸡类等中小型鸟类,但过深的雪影响鼠类的活动,沙漠猫的食物不足,有时被转移到居民区附近,偷家禽。
捕食大动物时,一般先从头部和脖子撕开,留下毛皮和内脏,吃老鼠类等小动物时,全身包括毛皮、内脏和尾巴。常用天然洞穴居住,分为繁殖洞穴和临时洞穴两种。繁殖坑一般分布在山的中部和上部多岩石的地方,孔道一般呈水平方向伸展,长度在290-536厘米之间,有1-3个弯曲,巢穴位于黑暗的孔道深处,里面铺有兔子和奥特的毛皮和骨折等。
每个繁殖洞只有一只雌兽及其育儿。临时孔大多选择在距离食物资源较近的地方,一般有很多洞口,洞口较浅,长度在244-260厘米之间,主要是为了避免敌人或临时利用。雄猫大多生活在洞穴,因为它们有重复使用旧巢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