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从四德,狗之乱起源于无从无德,能怨谁?
记得小时候村里人都喜欢养那种大狼狗,用来看家护院的,还有一些小狗子,大概也是这个作用。那些狗子看着都很厉害,不过很少听说哪个人被狗咬了什么的,大部分狗都在自家门前或者院子里卧着,并且和邻居们都很熟,邻居过来串门也不会叫,只有遇到不认识的人才叫。
姥爷也喜欢养狗,他对狗的要求很高,人坐下的时候,狗不能卧在人的脚下,必须卧到自己的地方或者离着远一点卧下;人吃饭的时候,狗子不能过来,甚至不能看,只能低着头,等着主人给它扔过去吃的;狗要呼之即来,呼之即去,所以他给狗取名字叫“来”,他认为这样的狗才能叫好狗。
在我的印象里,农村的狗真的没有到过家人吃饭的饭桌下面,大部分狗都是只能在院子里,不能进里屋的,只有主人出来给它们送吃的才能吃,主人在屋里吃饭是不能进去的。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父亲也喜欢养狗。他经常带着一只大狼狗回来。一只狗挑食不吃东西。他被绑在楼上的亭子里,放了一碗米饭,直到他吃完碗里所有的米饭。我听说狗后来吃得很胖,再也不挑食了。另一只狗把食物埋在工地的沙子里。工人们不得不用沙子。狗躺在上面,不让工人靠近,所以爸爸拿起铲子打它。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对狗有严格的纪律。如果我不听话,我会挨打,如果我挑食,我会饿,如果我咬人,我会把它扔进沟里。因此,大多数狗都很好。即使是村里最大的狼狗也不会凶猛。
现在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狗好像都已经不是狗了,人们把狗称作是家庭的一份子,就像家里的一个人一样。我就想狗怎么能当成家里的一个人呢?再怎么说也是条狗,把它当人看待能行吗?
近年来,狗咬人,扰民,因为狗发生的事故越来越多。情况如何?狗什么时候这么霸道,狗什么时候成了家庭的一员,让我想起了一个词:溺爱。
专横,温室里的花,整个家庭的宠儿,为所欲为,无法无天,都是因为溺爱。这些话是否让你想起了一代人?是的,是国家计划生育实施以来的那一代人。他们几零后就不想管了。这一代人家里大多只有一个,因为国家只让一个人出生,所以这个人成了家里的掌上明珠。溺爱这个词出现了,很多规则慢慢消失了。什么三从四德无关紧要,道德沦丧这个词被频繁使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道德建设的加强,人们逐渐意识到不能太“溺爱”孩子,不能惯着他,于是“溺爱”这个行为,被转移到了家里唯一不会说话的动物身上,人们会觉得狗狗很可怜、需要很好的爱护、不能打、不能骂、不能牵绳子、冬天要穿衣服、晚上要抱着一起睡他才能睡的好……
不,狗变成了主人。许多外国犬种被引入中国。外国工作犬已成为中国城市单位房间的宠儿。溺爱使狗不再是狗、儿子和儿子。狗有人的待遇,不再是那种不抬头吃饭、不开门、不吠叫的忠诚守护者。兽性被赋予了人性。
因此,许多狗开始在餐桌上吃饭,出去穿衣服怕冻,不再用项圈绑脖子,因为狗不再是狗,跑出去的狗不再听主人的呼唤开始享受自由的狗,所以开始有狗可怕,咬,大狗咬狗,叫干扰,排便和其他不文明的行为。
骨子里的兽性,被强行罩上了人性,但他毕竟不是人,更不是一个社会人,即使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狗,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狗”,因为他带着抹不掉的兽性。
现代社会的狗失去了美德,所以它们很混乱,所以它们需要约束。是兽性影响了人性社会吗?当然不是。人性包容了兽性。溺爱很好地包装了兽性,但它被兽性刺伤了。这个洞需要填补,只能排出兽性。
也许这是少数人的人性问题,但谁在抱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