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猫冬有智慧—“衣”之篇
数九寒冬之际,现代人有羽绒服等各种各样的冬装御寒。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从殷墟甲骨卜辞中的“裘”字可见,古人最早是穿毛皮衣服来御寒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裘,皮衣也。”古人还称“裘”为“皮裘”、“裘衣”、“毛裘”、“毳裘”、“卉裘”、“亵裘”、“英裘”、“羔裘”、“狐裘”、“貂裘”、“吉光裘”……
1、
古人为什么称御寒皮衣为“裘”?
《甲骨文字典》:裘,“象皮毛外露之衣”
冬天穿皮衣出现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根据宋高成的《事物纪原》和《穿衣服穿衣服》一条:邱,《黄帝出军公式》说:‘帝伐蚩尤未克,梦西王母派道士披玄狐之邱,以符授帝’。此外,还有伏羲作毛的说法。
虽然这些传说并不可靠,但它们并不是胡说八道。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词中发现了毛字,写作。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解释说:象皮毛暴露的衣服,即毛字。为什么古人称御寒皮衣为毛?答案也可以在甲骨文的象形意义中找到。在早期,除了丝绸之外,更精致的御寒衣服主要是动物的毛皮。到了周朝,穿毛衣已经成为贵族冬季的日常服装。《诗经》中的许多诗都提到了这种情况·豳风·七月说:取狐狸,为公子毛。唐代学者孔颖达注疏:取狐狸和狐狸的皮,是公子的皮,丝麻不足以御寒,所以是皮毛的帮助。
“裘”,又称“皮裘”、“裘衣”、“毛裘”、“毳裘”,是用毛皮原料所制作御寒衣服的统称,早期制作时毛外皮内,“裘”的原始造型就反映了这一制作方法和穿法。清福格《听雨丛谈》“皮裘”条亦称:“古人衣裘,皆毳外革内,后世毳内之制,未考始于何时。本朝(清朝)惟外褂之毳向外,若袍袄皆向内也。”
皮毛是最原始的服装,是古代北方人最常见的冬装。后来,南方人也喜欢穿皮毛。清叶梦珠的《阅世编》说:自顺治以来,南方也以皮毛御冬,长袍花素缎绒的价格便宜。
2、
古人冬天穿毛有什么讲究?
《明史·舆服志》:商贩仆役倡优“不许服用貂裘”
古代的毛衣比较粗糙,也很讲究。穷人和富人的毛衣有很大的不同。《大金国志》记载:至于衣服,……而且在化外不毛的地方,皮肤不能御寒,所以无贫富都服之。(富人)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貂皮或羔皮为毛,或做丝绸。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毛》说:凡取兽皮制服都叫毛。贵到貂、狐,贱到羊、麂,值百分之百等。
狐皮是古阿拉伯人眼中最好的御寒衣服。公元8世纪,为了区分不同动物毛皮的保暖性能,阿拉伯帝国领导人(哈里发)在寒冷的室外过夜,将几个容器灌满水,包裹不同的毛皮。第二天早上,其他容器都结冰了,除了包裹黑狐皮的容器。
比狐皮更好的是貂皮,貂皮大衣为什么珍贵?除了貂皮获之不易,貂体形小,“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外,其保暖性更出色:“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貂皮还有保健作用,《天工开物》称:“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
古代能着貂皮大皮的非富即贵,一般人是不允许着貂裘的,到明清时,官方舆服礼制仍有严格规定。《明史·舆论服务志三:正德元年禁止小贩、仆人、优秀、廉价,不得服用貂皮。为了禁止奢侈的氛围,清初一度规定,三种以上产品的官员不得穿貂皮。事实上,不仅貂皮被限制,而且所有的贵族都不允许平民穿。例如,由水獭皮制成的水獭皮也是一件优质的毛衣。根据辽朝历史·道宗本纪:辽朝廷,诏夷离堇和副使之族并民如贱,不得服驼尼、水獭秋。
在中国古代,不同的身份穿不同的毛衣,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毛衣。清刘廷鸡在《花园杂志》中说:古秋有五大秋:福秋、好秋、功秋、猥亵秋、大秋,以黑羔皮为基础。这种五大秋 是五种场合穿的五种皮衣款式。其中,猥亵秋是加长款,是古人常穿的御寒皮衣,出现在先秦时期。《论语》·乡党说:猥亵毛,长,短右手。猥亵毛相对较长,但两袖长度不同。人们习惯用右手和短右袖在家工作。在古代,有身份的人除了精致的毛衣材料外,还注重搭配。比如贵重的狐皮外套搭配便宜的羊皮袖子,也就是所谓的狐皮羔袖,会让人开玩笑。·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狐毛虽然是凉的,不能补黄狗皮。
古代御寒皮衣的毛一般向外,不可以直接着,要在裘外再罩上一层罩衣。罩衣又称“裼衣”,是古人穿皮装的标配。《论语·乡党》称:“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缁衣、素衣、黄衣都是裼衣,也就是说,穿紫羔裘衣外要穿黑色的裼衣,穿麂裘则搭配白色裼衣,如果是狐裘,裼衣就要搭配黄色的。东汉学者郑玄就此注称:“素衣麂裘,诸侯视朝之服。”
以青布为表,羔皮为内的冬装叫青羔毛,是秦汉贵族的冬装。据汉刘欣《西京杂记》记载,有人下棋,汉成帝非常高兴。给青羔毛,紫丝履,服朝圣。先秦时期,用白丝带装饰皮衣缝也很流行。《诗经》·国风·《召南》中说:羔羊之皮,素丝五。
3、
冬天古人穿什么样的毛?
《韩非子》:“冬日麂裘,夏日葛衣”
《韩非子·《五甲》中有一句话:冬天的绒面革,夏天的葛衣。《中国古代服饰词典》释放麂皮,称鹿皮不是当年用幼鹿皮做成的高档皮衣。就像用葛草纤维织布做的葛衣一样,都是普通人穿的普通衣服。这种皮衣也叫慧秋。
在早期,因为人们穿的毛衣更多的是用鹿皮做的,所以也被称为鹿皮毛。这是一件简单的毛衣,一件隐士或葬礼服。·檀弓上说:鹿毛衡,长,祛。唐孔颖达疏:鹿毛人,也是小祥之后,也是冬季吉凶衣,里面有毛。
此外,羊皮也常被古人用来制作皮衣,称为“羊裘”。羊裘又称“羊皮裘”,是裘衣中较粗劣的一种,据《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汉光武帝刘秀有个同学叫严光,在刘秀当了皇帝后有意隐姓埋名回避,光武帝派人查找,有人在山东境内发现了他正披着羊裘在湖上冬钓。而用狗皮制作的御冬皮衣称为“狗裘”,古人眼中的羊裘与狗裘差不多。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称:“衣狗裘者当犬吠,衣羊裘者当羊鸣。”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同样是羊皮制作的皮衣,如果是用小羊羔皮制作的“羔裘”就是高级冬装了。所以,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裘”条称:“羊皮裘,母贱子贵。”
4、
古代毛衣的原料来自哪里?
《后汉书·西域传:严国在奄奄一息的菜北,属,属康居,出鼠皮以输
汉朝以后,制作裘衣特别是高级裘衣的原料,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从匈奴、乌孙、罽宾、月氏、印度、安息、罗马等地输入的。其中,西域的康国、奄蔡、严国等更以出产优质皮货出名。《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严国在奄蔡北,属康居,出鼠皮以输之。”有外国学者因此称“丝绸之路”北道(今新疆境内)为 “毛皮之路”。英国彼德·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书中引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称:“每年从草原出口的兽皮至少有50万张。不断扩张的伊斯兰帝国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向北通往干草原及森林地带的‘毛皮之路’。”
据司马迁《史记》报道,汉代有许多内地商家出售外来皮货·货殖列传,当时交通便利的大都市一年能卖出上千件狐皮、貂皮衣服,羔羊皮毛上千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丝绸之路输入的毛皮货物外,还有许多加工后的成衣进贡。汉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说:汉武帝天汉三年四月,西国王使至,献上这种胶水四两,吉光毛毛,武帝付外库,不知道胶毛的妙用。吉光毛毛又称吉光毛,由吉光毛制成。吉光是传说中的神马。它的头发是黄色的,用来制作毛皮。它不湿不燃。它是西域特有的。后来,吉光毛成为极其珍贵毛衣的代名。
5、
冷到深处怎么办?“纸衣”上身来御寒
现代人可以穿羽绒服来保暖。古人在寒冷的冬天会穿什么?答案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古人选择穿纸衣。如何用纸取暖?事实上,这对当时的一些穷人来说也是无奈之举。
纸张最早可能出现在战国时期。到了东晋,它取代了简单的丝绸,成为书画的载体。到了南北朝,人们开始做纸衣。唐宋时期,由于战争和政府的猖獗,人们缺衣少食,所以他们不得不以纸为衣服。制作纸衣和穿纸衣更受欢迎。渐渐地,穷人用纸衣遮蔽,僧侣用纸衣修身,士兵用纸衣穿盔甲,甚至士兵和医生也穿纸衣。
唐代用麻纸,纤维强度高,抗老化、防蛀虫。宋代用树皮纸,拉力强、耐折磨。
此时,具有特殊加强抗寒效果和特殊加厚纸衣,称为纸毛,原料一般采用厚而坚固的皮纸缝制,质地坚韧,不仅耐磨,而且能抵御风寒,透气性相对较好,加上成本低,是穷人出去的首选。
明代匿名画《南都繁会图》(局部),有多家专门经营丝绸之路的西北皮货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