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喂养 > 我家斗牛獒能跟猫咪友好相处吗?

我家斗牛獒能跟猫咪友好相处吗?

斗牛獒犬喂养
提问于 2021-01-14 04:52
我本来养了一只二个月大的斗牛獒,是的!前几天又抱回一只二个月大的虎斑猫,是公的,我家狗狗刚开始想跟猫咪玩,可猫咪凶它,过了两天,猫咪想和狗狗好,狗狗老咬它,可猫咪晚上还跑到狗窝跟狗狗一起睡觉,这是为什么啊?它们能相处好吗?
可我见它们打得很凶啊!有好几次猫的爪子把狗的眼皮都扯了,还好没伤到眼睛~~这也算友好啊?
有效2021-1-16 13:31
你家的猫和狗都只有两个月大,肯定会相处好的.
可是刚开始的时候,猫和狗的相处会不习专惯,主要是属因为他们的习性造成的,例如:狗狗想要和猫猫亲近的时候,都会伸出前爪,摇摇尾巴,可是在猫猫的语言里摇尾巴就意味要攻击对方,因此才会造成误会,时间长了,小猫小狗对对方的语言习惯了就没有问题了.
另一方面,小猫小狗打架也是他们的一种本能,是为了将来的捕食而练习的一种手段,即使是两只小猫在一起或者两只小狗在一起也会有这种现象的,因此不必担心,虽然会抓破点皮,但绝对不会造成更深的伤害的.
从小猫晚上会到狗窝去睡觉而小狗也并没有表现出不开心来看,你家的猫猫和狗狗已经互相接受了对方,因此你不用担心的.
2021-1-16 15:23
如果不能的话,只好舍弃狗了.请判断是否在闹猫~
宣萱陈
2021-1-16 12:43
相处好 而且是很好 是朋友之间的打打闹闹 没事的楼主你担心了 !‘可猫咪晚上还跑到狗窝跟狗狗一起睡觉,’就这一句话就够了~!
2021-1-15 1:37
猫狗的事情你别管了,他们能处理好的,也都不是一两岁的猫狗了
斗牛獒犬
斗牛獒犬 Bullmastiff
  • 别名:斗牛马士提夫犬 , 马氏提夫犬 , 斗牛獒 , 马氏提夫 , 斗牛马士提犬 , 马士迪夫斗牛獒犬
  • 知识:选购
  • 产地:古巴比伦
  • 分布:各地
  • 用途:守卫犬 家庭犬 伴侣犬
  • 祖先:马士提夫獒犬
  • 身高:64-69CM
相关知识
相关推荐
大丹犬的表哥来了
大丹犬的表哥来了

追捕白雪公主的猎人,在找到她之后放了她。善于狩猎的斗牛獒,在抓住猎物后也不会咬死或者伤害猎物。恰如其名,斗牛獒是斗牛犬和獒犬混合而成,源于英国。素有“温柔的硬汉”之称。别看他们体型高大强壮,对于亲吻是有独到的见解的。

七种“好脾气”的猫咪,生气一哄就好,养了的真是有福
七种“好脾气”的猫咪,生气一哄就好,养了的真是有福

众所周知猫咪很高冷,很多猫咪都是傲娇的,但也有例外。像下面这7种猫咪,脾气就非常好,生气一哄就好,养了的真的是有福。1、橘猫橘猫是我们中华田园猫的一种,“十个大橘九个胖,还有一个压倒炕”,说的就是橘猫了。

狗狗的天性常识
狗狗的天性常识

可能很多在我们看来是奇怪的举动,对它们来说是正常的行为。了解狗狗的天性行为,对我们饲养狗狗也有着很大的帮助1,喜欢追逐快速移动的物体以前很多狗狗都被训练成猎人的打猎帮手,所以它们对于快速移动的物体相当敏感。

不是所有的狗狗都不怕冷,对待怕冷的狗狗一定要注意这几点
不是所有的狗狗都不怕冷,对待怕冷的狗狗一定要注意这几点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狗狗身上有厚厚的一层皮毛覆盖着,肯定是不会怕冷的,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对的。狗狗身上的皮毛在非常寒冷的天气下,是不足以帮助它们御寒的。尤其是有的狗狗体质比较特殊,相比于其它狗狗来说,寒冷的天气对它们的影响更大。

狗狗断甲=给它上酷刑,场面真让人触目惊心
狗狗断甲=给它上酷刑,场面真让人触目惊心

狗狗跟人不一样,人会穿鞋子保护自己的脚,但狗狗一年四季都是光脚的,所以非常容易受伤;而在这些受伤的狗狗中,很多狗狗都是因为断甲而受伤的。也许你没有见过狗狗断甲,这相当于给它上“酷刑”,场面真的让人触目惊心。

夏季,该如何给狗狗降温?
夏季,该如何给狗狗降温?

狗狗过夏天的TIPS|一知|帮助狗狗过夏天当夏季升温,狗狗也深受其害,一旦中暑还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如何帮助狗狗降温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剧烈喘气、走路慢腾腾、头昏眼花、丧失意志等都是狗狗中暑的前兆。

想给狗狗美美容?看看这些狗狗不能染色!
想给狗狗美美容?看看这些狗狗不能染色!

现在我们在大姐上能看见各种狗“熊猫狗”“狮子狗”“孔雀狗’”狗熊”各式各样的狗让我们心里也痒痒的想跟自己的狗狗也弄一个令人惊艳的造型。我们的都知道我们平时用的染发膏不论再好对我们身体也是有害的。

解读狗狗异常行为②—异常摄食、偷看主人、躲闪伸手
解读狗狗异常行为②—异常摄食、偷看主人、躲闪伸手

接着上次的《解读狗狗异常行为①——拱背、抬爪触摸、躯体直立、身体匍匐、轻盈跳跃、洗澡后将自己弄脏、紧绷腿、听到铃声狂吠》,我们接下来继续探讨和解读更多狗狗异常行为:异常摄食狗狗的异常摄食是指饮食习惯出现异常表现,主要分为异食癖、食欲缺乏症和厌食症。